Overblog
Editer l'article Suivre ce blog Administration + Créer mon blog

Pages

Publié par 陶赟

     大家好,现在播出《中华文明复兴讲话》系列第15讲:第二部分第五章:日本文明。

 

 “日本行动的动机是机会主义的。假如情况允许,日本会在和平的世界上寻求它的位置。否则,它就会在新武装的阵营组织起来的世界上寻求其位置。”[1]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其名著《菊与刀》的最后一页概括了日本文明的特质。这是她1946年说的话,既是对日本人的建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警告,日本人总是蠢蠢欲动。战后70年来日本的表现完美地印证了这个警告,成为正常化国家对于日本来说就是积极备战的同义词。

日本文明的核心特质是追随最强者并伺机取而代之。

当日本臣服于最强者的时候,和平是它的首选,但是当它自以为军事实力强大到足以击败旧主人的时候,它就必定选择战争来取而代之。日本就像一个坚持追随战术的环法自行车手,它通常紧紧跟随穿着黄色领骑衫的车手,同时一直寻找机会可以超过他而成为冠军,但历史证明,日本从来没有成功过,这就是它西西弗斯式的命运。

在引入汉字以后,日本才开始进入古代的启蒙时代,中华文明是日本文明最主要的渊源。公元646年根据中国唐朝模式而进行的大化改新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随着因效仿中国的改革不断取得成就,日本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不久以后就军事介入朝鲜半岛和唐朝军队对抗。不过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中被唐朝新罗联军打垮后,日本又夹起尾巴乖乖地做回中华文明的学生。从此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了将近九百年,人员和文化交流络绎不绝,其中有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698-770)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一直做到了唐朝的部长级高官:御史中丞。对比今天的很多西方民主国家,外国人别说做部长了,连是否享有投票权都在争吵之中。在今天的法国,外国人也是不能考法国科举-公务员考试的。而在中国古代,阿倍仲麻呂作为外国人,居然能够在唐朝担任部长,可见中华文明胸怀天下的王者气质。500年后,蒙古人占领了中国,日本人是以中华文明正统的继承者身份与蒙古侵略者作战的。在这段长达900年的中日蜜月期里,中华文明深深刻入了日本文明中。

但是,当丰臣秀吉在公元1591年统一日本之后,日本隐藏了900年的野心又冒了出来,开始侵略朝鲜并企图进攻中国。然而和900年前一样,日本军队又被中朝联军打败了。所以,和平又开始了,不过这次仅仅持续了300年。19世纪末的日本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早于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所以它又感觉可以战胜老师中国了。这次西方化的新日本从甲午战争开始,赢了老中国50年,直到最后战败投降。但是人类牺牲了数千万生命,仅仅因为日本狂妄而野蛮地要成为亚洲的霸主。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穷兵黩武本性的机会主义者,但失败永远是它的宿命。

战后的日本紧紧跟随世界新的老大-美国而继续西方化的路径,这次它以经济方式来挑战其宿命,最终在和平时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后当他不知天高地厚地要“购买美国”时,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无论军事和经济,日本从未成功地挑战过老大。

“追随最强者并伺机取而代之”不仅仅是日本文明的关键词,也决定了它应该如何追求世界上的地位:日本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第一集团中,但不要去觊觎老大的宝座。当日本的政策服从这一定律时,日本人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和平里,而一旦他们动手要取老大而代之,那么无数日本人就会死得毫无价值。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把不同文明的竞争看作是F1方程式赛车的话,那么算算各轮的总积分,日本文明的这种特征也使得它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冠军。当中国领先世界的时候,它是中华文明的好学生而获得了银牌,而当西方文明领先世界的时候,它又成为西方文明的好学生而保持了亚军。

事实上,今天的日本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可能仅仅次于美国文化,而超过了中西两大传统文化大国中国和法国。比如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可以说是统治了东亚地区。日本还在现代文学、漫画和电玩领域全面影响世界。尤其是日本的人文类电影已经登峰造极。所以我对中国电影在中华复兴后领袖世界影坛充满信心。因为中华文明的学生-日本文明孵育的日本电影,已经远远胜过欧美,若不是日语过于小众,本土市场支持逊于美国,日本电影早就是世界的霸主。中华复兴之后,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力突破体制局限,加上本土市场强力支持和中文的全球号召力,必然登上全球电影的王座。这些和日本在90年代强化的文化外交密切相关,尤其是2010年确定了“酷日本”(Cool Japan)的文化战略,使其传统而古板的日本文明也随着时代而不断更新充满了活力,并在未来世界的主人-全球年轻人中建立了强大的号召力。我们复兴中华文明就应该好好虚心学习日本的这些成功经验。

现代日本一方面在精神和灵性文明层面继承了中华传统。比如中华文明的普世精神激励了池田大作启动他和不同文明背景的名人之间的对话活动:1974年和法国文学家马尔罗,1996和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8年和中国作家金庸,2002年同印尼前总统穆斯林瓦希德。中华文明中遇到问题首先自省的精神也体现在日本人心中,比如面对和西方民主国家一样负债累累的公共财政,前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新日本开国论》里指出:“国家负债累累,只是政治导向的错误,跟我们每个公民没关系 – 也许有人会这样反驳我。但是,问题在于,到底是谁允许政府这么做的呢?选举权难道不是掌握在我们每个公民手中吗?”[2] 我在法国10年,没见过几个法国人这么自责的,他们的态度都是享受好处是自己的权利,而错误都是政府该背的锅。又如日本人对“三国文化”及其人物精神的推崇可能更甚于中国人,从书籍、漫画、电玩、文艺创作到传统祭祀都可以看到关羽、诸葛亮等的身影。即使如日本极右的民族主义者作家司马辽太郎也说过台湾是他的心灵故乡[3]. 司马辽太郎是1996年去世的,他说的台湾还是民进党去中国化之前的保留了中华传统文明的台湾。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在物质和社会文明层面重组了现代日本人。比如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民主化完全改变了日本传统政体,又如西方的个人主义也让日本人的生育率大大下降到了1,42,导致了少子化的老龄社会,这和多子多福的传统东方文明是完全相反的。我会在在“家庭与团体”这部分中详细谈如何用中华文明之智慧来解决先进国家普遍少子化的问题。

然而,“追随”战略也形成了日本文明的矛盾特征,以1977年的日本电影《人证》为典型。电影里的日本名人母亲谋杀了她与美国黑人士兵的混血私生子来维护她个人和家庭在日本社会的名誉。这种做法既象征着战后日本文明中传统与西方之矛盾的顶峰,也代表了日本文明的极端性特征。我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岛国化”,因为日本的岛屿文明特征扭曲了中国的大陆文明,使之变得极端、封闭、内聚和矛盾。相对日本的传统老师-中国和现代老师-美国而言,日本的眼界要更低更狭隘一些。比如中华文明里的上下级之间的人格平等在日本就变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观念。中国人群体之间自然而然的和谐关系在日本就变成了被强大社会压力而守卫的集体主义。一方面,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看上去没有日本人更团结;另一方面日本人也变成了集体主义的囚犯。2003年的法国讽刺电影《战战兢兢》(法语:Stupeur et tremblements,台湾译名:艾米丽的真实世界)就讲述了一个法国女生在日本企业的奇特经历,讽刺了日本的等级制度、集体主义及对女性的歧视。

另外,“追随”老大的习惯也让日本对强者卑躬屈膝,甚至媚态百出,而对其他人却冷漠而轻蔑。比如在日剧《天皇的御厨》中,天皇御厨为了让美国人保留天皇制而谄媚如狗奴才,这种极端的忍辱负重方式在中华或美国文明里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而在日本文明里却是值得称道的忠君爱国义举。虽然这是戏剧,但足以代表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又如新近日本右翼作家百田尚树认为,汉字教育是“罪恶的根源”,应该马上停止[4],就是反咬旧主以效忠新强者的典型岛国小民自以为得志后的丑态。日本人不知道,汉字是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是造就第一等中华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造就第二等日本文明的关键。所以,日本“追随”强者完全是基于短期实力考虑,而不是从文明先进性考虑的,这说明日本文明终究缺乏独立的人格。而机会主义的文明特征则通常让日本野心骤起却不考虑后果,从唐朝初期到二战,日本从来都是东亚地区国际战争的策源地。日本的岛国文化特征注定了它没有能力担任哪怕是地区性的领导国家,事实上,日本是一个需要外来强者进行驻军“监国”以维护地区和平的未成年国家。

当然,日本文明的封闭性也极大有利于日本保护其传统文明。得益于其严格的移民政策,或许日本文明是目前世界上最纯正的本土文明:在日本的外国人不超过其人口的1.5%,其中还包括了0.4%的韩国人和0.5%的中国人。事实上,英国文明也是一种岛国化的文明,比如因为利益加入欧盟,又同样因为利益而离开欧盟,而完全不是基于欧洲一体化的伟大理想。不过,现代英国文明起源于来自法国的贵族征服(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征服),在地理上英国与欧洲大陆非常靠近,来往便利,所以英国文明还是要比日本文明有着更多大陆文明的特点。当台湾在民进党的统治下通过政治权力强行去中华文明化后,就变成了比日本更加低俗而丑陋了。这都是地理对文明形成的影响,我们在研究文明时候必须重视的因素。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今日的日本文明也在不断演化中,尤其是日本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和其他人一样正常化了。年轻的日本和平主义者说:“让那个要求国民为国捐躯的国家去死吧。”以此来反对日本修宪使用武力。至于日本女生,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记得以前在巴黎,遇到一个日本女孩,在中国式的握手之后,我对她说:“真遗憾,我居然在巴黎错过了和一个漂亮女生亲吻的机会。”因为根据法国礼仪,男女是行亲吻脸颊之礼的。所以,她听到我的抱怨之后,马上就过来对我左左右右地亲了几下,温柔地问我:“陶先生,这下你满意了吗?”

日本伟大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里说:“所谓安乐,所谓高尚,是指正在发展变动中的情况而言,所以,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但是,人的安乐和精神进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因此,归根结蒂,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5] 由此可见,文明的意义在于分享智慧和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亲相爱,我相信今天的日本人民更愿意“亲亲而不是战争”,难道不是吗?

 

下次播出《中华文明复兴讲话》系列第16讲:第二部分第六章:俄罗斯文明

                   

谢谢收听,我们相识是这个世界的幸运。

欢迎关注“文明之道”书院微信公众号 taoyun2017   

为中华文明复兴而读书!

 

《中华文明复兴讲话》系列微信公众号的配图均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APP中的内容,对此表示感谢。

 

 

[1]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张娓莹,张俊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p. 292.   Ruth Benedict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The Riverside Press Boston, 1946

[2] 丹羽宇一郎,新日本开国论,朗颖、葛建敏译,法律出版社,2012,p. 72. 日文原版2010

[3] “或许我们可以说,司马辽太郎认为日本所失去的朴质民心,终于在台湾找到了。我想司马先生想说的是,他最后的心灵故乡是在台湾。” 出自李登辉、中山鳥嶺雄,« 亚洲的智略 » ,遠流出版社, 2000p. 215

[5] 福泽谕吉(1835-1901),明治维新时期的大思想家,《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p.33 原著1875

Pour être informé des derniers articles, inscrivez vous :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