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陶赟
这是我的私人读书笔记,不是完整的书评。摘录一些有意思的原文和概述(加引号部分),也记录自己的有感而发。
“汉代有九卿,其中大司农掌管政府经济,该部门收入负责国家预算,而少府掌管皇室经济,该部门收入负责皇家私用,两部门收入来源依法各不相同,皇室是不能够用大司农的钱的。”—— 看来“党政从财务上分开”在汉代就有了。
汉代的政府官员选拔系统除了举孝廉之前道之外,后来的程序和升迁已经和今日法国ENA(相当于汉代太学)系统无异了。
中央集权不是好事,中央集才也不是好事。唐代地方官没有汉代地方官地位高,升迁也难,所以难于长期安稳任事,而到魏晋推出九品中正制好,人才都集中到“大中正”的中央导致地方人才缺乏,发展不够。所以优秀人才愿意到地方建设是地方分权成功的保证。
出身是个性和行为方式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宋太祖出身行伍,一朝窃位得天下,所以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因而宋代的中央集权比唐代盛,但毕竟还是有地位的将领出身,所以不至于太过。到了元清都是异族得天下(黄俄是异教),所以极其自卑,专制达到顶峰。明朱元璋农民出身,又比宋低了一头,所以专制情况比元清好,比宋差。毛出身乡间农民更加自卑,所以对知识分子和同党的迫害为中国历史以来最盛。
宋代中央集权强大,财权,军事权,人才都在首都,一旦首都被敌攻破,全国就输了,因为地方弱,不像唐代,首都被攻入多次,但地方富足还能继续抗战。
满洲地区虽因满族而得名,但在清朝前期仅为部族名,尚无地名之含义,后来因日俄侵略纷争而误导国际上认为满洲为东三省之别称。所以,中国应当正式以官方举措废此“满洲”地理名词,并通告各国。
明成祖后,官吏分流,胥吏不能当御史,不能考科举,所以就永远成为“实际掌权”的低级公务员,没有晋升空间了。而那些能考科举的精英人才也就不愿意去当胥吏,所以胥吏的整体素质就很低,对个人品行的要求也随之降低,而他们又是长期“执政”的行政专才,有足够办法对付和左右上司,所以导致明朝官场流弊横生,而行政能力也逐年下降。
明起,分乡省重要三级考试,而不是汉唐一次。这样把读书人也分了层次,秀才和举人只能做小官,而进士则注定做大官。而汉唐一次考试录用,大家都从小官开始做,以后凭政绩升迁。明清则分级别使用,进士入翰林则由国家养多年学习举国政治,因有大官做,所以也会心态很好的努力学习。各有利弊,不过我觉得应该两条线并用,因为个人特点不同,有些适合做大官,有些只能从小官做起。
每一个制度推行2,300年总要出问题的。现代民主制度也不是如此吗?
满清是部族政权,而不是帝制,所以君主立宪是绝无可能的,因为不是一个皇族可以决定的,而是要让整个部族放弃权力,是不现实的。
“孙中山是大政治家,又有书生的修养,对政治和社会又有深刻的观察,认识中国也认识西方,所以他的革命理论也不同“。 ——钱穆的评论非常到位,这两点的混合是他成功的关键。可惜身体不够好,上天不怜惜我中华无人。
“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而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典型的东方人本主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