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国总统候选人“亲密”接触
本报特约记者 陶赟 发自法国巴黎 《 青年参考 》( 2012年04月18日 08 版)
政治首先是人的游戏,政治家的个性和格局往往决定了他们的执政特点和命运。在民主的法国,没有一个政治家可以如“老好人”般受欢迎,各种风格都有反对者,但哪怕是被媒体讽刺最疯狂的、或是被“妖魔化”最厉害的,也都有粉丝。
“性情中人”萨科齐
早在去年3月利比亚战争时期,我就联系爱丽舍宫,要求采访萨科齐。那次采访没能成功,但我收到了由总统办公厅主任亲笔签名的回函,非常客气,说明他和嫡系团队非常注重对外礼仪上的细节。
此次大选,2月18日中午,他在巴黎16区参加竞选总部落成典礼时,并没有封锁道路(车辆禁行,行人自由),也没有安排大量正装军警拉警戒线,而是从路口开始就跟围观的支持者和民众握手致意,在拥簇的人群中缓慢地步行走向竞选总部,只有几个便衣围在他周围。
在总部门口防护的,居然是党内义工(不少还是老年人)手拉手组成的“人工防线”,他们看我是记者,还特地请第一线的围观法国民众给我腾位 置。萨科齐演讲结束后,沿着“人工防线”继续和民众握手致意,还屡次突破便衣警卫的阻挡,满足人们希望“亲热”的要求,态度相当亲近,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 总统姿态,期间还有不少群众争相和他合影,只要是挤到他身边的,他都一一答应,从他脸上看得出疲惫,但绝对看不到不耐烦。
但是在演讲时刻,无论是姿态还是语调,他都展现了“硬汉”形象,非常有说服力,也符合法国人心中对“英雄”的渴望。我在现场可以感觉到他的自信和对群众的煽动力。
虽然法国媒体和公众更喜欢把他当“小丑”取笑,但他不是传统上受过严格精英教育的法国总统。他有点像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是一个不喜伪装的“性情中人”。
“邻家大叔”奥朗德
从社会党初选开始,在克莱蒙、图勒、巴黎,我和他已经接触过多次。亲和力是他最大的特色:说话温和,善于用幽默处理窘境。比如,在初选阶 段,当我第一次向他问起中法关系问题时,他完全没有准备,愣了一下后,首先回应一句“很漂亮的问题”。在图勒与他对话时,说到省议会这个词,我法语发音不 够标准,说成了“慷慨的议会”,因为陪同还有其他官员,有人在笑,他怕我尴尬,马上说我讲的也没错,“议会对人民本来就该慷慨的嘛”。
他也非常注意对话的场合和对象。在公众场合,他对我提问的回答是按法国选民的期待阐述的,而在私人场合,他的回答很务实,跟我单独交流中法关系时,也会坦诚提到法国本身的问题。我想,如果他当法国总统的话,与中方是可以好好沟通的。
在沟通中,我也发现他对外交事务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过,他有一点就通的智慧,我曾问他:“你的博客上怎么没有任何中国内容,是否认为中法关系不重要?”次日,他就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内容的文章。
玛琳·勒庞:爽朗的女强人
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以排外著称,但实际接触以后,我觉得这个政策和其候选人玛琳·勒庞的为人差别很大。
她热情爽朗,和她交流完全没有距离感,让人感觉是直话直说,不伪装。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后,我本想先等法国记者提问,她却主动迎上来,问我有什么要问的。有一次,我打电话给该党新闻负责人询问某事件,结果她接过电话来,自己回答我。
还有一次,我问她:“你老是批评法国民主,我都写到中国报纸上了,你不怕影响你爱法国的形象吗?”她却反问我:“一个民调超过15%的候选人(指她自己)却有可能得不到正式参选资格(需要500个民代签名),你觉得那能叫民主吗?”
而当我问她“法国大媒体会登你批评两大党滥用公共资金的报道吗”,她当着《世界报》等大媒体记者的面说“我觉得不会”,然后哈哈大笑。这种个性鲜明、敢说敢做的风格,虽然让其他党派很头疼,但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根据民调,她是法国青年最喜欢的候选人。
梅朗松:严肃的革命者
他有点不苟言笑,说话声音很大,有点生硬。在一次采访中,他居然对法国某政治讽刺电视栏目的记者当众发火,在后来的选举活动中还拒绝他们进入会场拍摄,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法国政治家对媒体翻脸。
不过,他对中国人很友好,而且很细致,当我说自己是中国人时,他首先问的是:“你是大陆的还是台湾的?”随后的回答也很贴心。
“理性教师”贝鲁:祖母生在上海
贝鲁是所有候选人中最理性的一个,能够坦诚说出法国面临的真正问题,但正因如此,他很难当选总统,因为即使是民主政治也需要激情,而他的演 讲缺乏这样的特点。他喜欢讲实在的道理,这和他的教师及教育部长出身有关系。但是,这种理性个性也会造成一定的距离感,即使是在他和你“套近乎”的时候。 我们第一次聊天时,他问我来自中国哪里,我说上海,他马上说他的祖母出生在上海,按说,以后的谈话应当更为轻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http://qnck.cyol.com/html/2012-04/18/nw.D110000qnck_20120418_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