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blog
Editer l'article Suivre ce blog Administration + Créer mon blog

Pages

Publié par 陶赟

注:1. 只有页码没有出处的引用均来自《中国的文艺复兴》;2. 标注(日记)的出处为:胡适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 标注(文存)的出处为: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 4. 标注(历程)的出处为: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我的读书人生中有几本里程碑式的作品,可以勾勒出我思想演变的脉搏,《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还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第一次启发了我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认识,而之前我曾经认为中华文明自秦统一以后就陷入万古长夜,曾经认为“孔子一生的努力只是事君而已”,曾经的“河殇”论支持者,曾经以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专制国家,曾经。。。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其中有个“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标题时是非常震惊的,翻开了几页后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啊,马上就买了下来。

         当时应该是2005年,我肯定过了30岁生日了,而且当时我竟然还不知道“一生为故国招魂”的钱穆,也不知道梁漱溟,惭愧吧。其实,不是我不读书,而是自那年以后,我读的书除了古籍和历史书,几乎全是西方作品,伯恩斯的《民治政府》早就啃完了,连全套尼克松回忆录都消灭了。今天回头来看,我自己的读书经历也在这一场伟大的历史潮流转变中:从西方转为东方,而这种转向并不是对西方的抛弃,而是在深刻了解西方之后转而向中华文明求解。所以,没有西方学的这么多年功底其实是无法真正发觉中华文明之伟大的,正如胡适一样,他受过的学术训练和思想成熟期都在美国,所以他才能在美国用英文把中华文明诠释地这么令人赞叹。

         我最先推荐的这两本必读书都是作为西方通的中国人用英文面向西方受众来讲中华文明的,原因有四:一是我坚决反对把今天的中华文明复兴变成龟缩在本文明系统内的复古;二是中华文明复兴就要弘道,今日弘道也要有国际视野,因为要“兼济天下”,对外国人弘道的能力是从本书院毕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三是这两本书都是英汉双语,值得对照来读;四是实用功能,对在海外生活或有对外交往的书友来说,既要有民族自信心,也不能变成小粉红,还要让老外理解并赞叹中华文明是有难度的,这两本书是非常好的教科书。

         本导读分为七部分:1. 作者-胡适生平;2. 书中各文章的背景介绍;3. 胡适的理念;4. 书中的知识点;5. 作者的表达技巧;6. 质疑;7. 延伸阅读。 本导读介绍的是相当全面的读书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目标和兴趣有所取舍或增加。

 

  1. 作者-胡适生平:如何爱国

         胡适(18911217日-1962224日),仅仅以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领袖称之是不够的,他还可以跻身于20世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之列,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已经隐约可见其认为政治应当超越于意识形态党争的思路。战后蒋介石曾邀请胡适为民国总统也是对其政治能力的肯定。尤其是在国难之际,胡适任驻美大使四年(1938-1942)通过各种演讲和外交活动,不仅成功完成联美抗日重任,而且向美国精英及公众介绍了一个堪称完美的中国,可以说是现代中国迄今为止最杰出的的外交演说家,我希望中华文明复兴后有人可以超越他。因此胡适不仅是坐而论道的学者,也是很务实的政治活动家,更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典范。我就如何爱国为主线把他成年后的人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务实地爱国阶段(抗战前)、智慧而自信地爱国阶段 (抗战中,尤其是担任驻美大使期间)、诚恳地爱国阶段 (重点在台湾时期)。当然这几个关于爱国的定语都贯彻了一生,只是在不同阶段某种特征表现得更突出。

 

     务实地爱国阶段(抗战前)

     这一阶段从1910年胡适留美读书开始,包括了回国后的新文化运动、918事变及以后,直到1938年担任驻美大使为止。这一阶段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活动都贯穿了胡适务实爱国的理念。     

       1912年胡适写《非留学篇》(网上有电子版)以批判当时留学之弊端而推出自己的“中国高等教育”策论 :“敬拟二策:一曰慎选留学,所以挽救今日留学政策只失也;二曰增设大学,所以增进国内之高等教育为他日不留学计也”。其万言长文并非仅仅是书生论道的批判,更有关于高等教育的具体的政策和规划,细致到“惟有时或经费不足设大学,或地方所需以某科为最急,或其位置所在,最适于某科,于是专科学校兴焉。在吾国,如江西之景德镇可设瓷器专科学校,萍乡、大冶科设矿业学校也。”该策论借鉴其在美留学期间的观察和研究结合中国国情而作,以“为中国造新文明”为核心目标。当时胡适不过21岁,留美只有两年,不论其策论是否完全成熟,可见其爱国之情和务实之理念。百年后,我中华留学美国数十万有余,有几人超越个人职业发展而关心中华民族之未来的?有几人有能力写出这么具体的策论的?本书院把实用性专题研究论文作为毕业标准正是以胡适为榜样的。

          《中国的文艺复兴》中第一篇是《逻辑与哲学》,是  1917年胡适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的导论,其中写到“我们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p16)、“因此,新中国的责任是借鉴和借助于现代西方哲学去研究这些久已被忽略了的本国的学派。”(p16)以及“我希望这种比较研究可以使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可以能够运用更现代的和更完全的发展成果批判那些关于起源的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古代的中国思想家为什么没有因而获得现代思想家所获得的伟大成果。”(p1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整理国故”的思想动机: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华文明的方法,这就是其学以致用的爱国理念。2015年我在自己的硕士论文(研究法国大文豪兼政治家-雨果的政治生活)的导言中最后也加了一段“个人动机” :“中国一直处于民主化的困境中,而知识分子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所以很合适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在民主化过程中最好的典型-雨果。这段法国史的研究是对中国民主化的一个微小贡献。”  所以,当今天我看到胡适这段话时(为写导读,我又读了几遍此书),不由激动一下,并不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而是因为我在长期的孤独旅程中看到了百年前为民族复兴而坚持理想的“胡适同志”。

         当然,1917年胡适的具体做法和本书院主张的中华文明复兴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主张中西方思想上平等交融而成就超越两者传统之上的新文明。这个主张和1933年的胡适是很接近的:“中国也成功地带来了文化转型。。。并创建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与新世界精神水乳交融的文明。”(p169)我们要在西方文明领先的领域用西方来激活中华,比如现代民主。而在中华文明领先的地方用中华来更新西方,比如自由主义政治思想。

      回国以后,胡适就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为原则践行他的理想而推动新文化运动。

      不仅在学术上,在政治活动中,胡适也是很务实的。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就向全国学生呼吁“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只应该增加你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应该引诱你跟着大家去呐喊。呐喊救不了国家。即使呐喊也算是救国运动的一部分,你也不可忘记你的事业有比呐喊重要十倍百倍的。你的事业是要把你自己造成一个有眼光有能力的人才”(文存三p572)。后来他虽然自己为争自由而批判国民党,但却并不鼓动学生,正如其1930年的日记所云“我十三年来不愿鼓动学生来赞助我的主张”(日记五p846),因为学生首先要读书“一为承受人类知识学问的遗产,二为读书而读书(致其知而后读),三为解决困难,应付问题”(同上)。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胡适也转变了对国民党敌视的态度:“胡适结束了国民党之间在上海时期的旧怨,从此进入一个在互异中合作的关系”(历程p34),这正是其务实地爱国之表现。更加可贵的是在当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他能不顾个人声誉坚决做少数派而冷静地坚持原则“青年学生愈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便愈应冷静,也愈应把握时机追求知识,“把自己铸造成器”,以为将来救国的凭借,这是他一生所持的坚强信念。早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期,他已坚决得宣传这样的主张,并因此招来一片毒恶的咒骂”(历程p38)。可惜,当时有多少学子能理解他的拳拳苦心而不被煽动呢?

          虽然他要求学生继续安心读书,但自己却投入了抗战的外交战线,“1935627日夜,他给王世杰写了一封长信,专谈怎样长期抗战,以促成英、美在太平洋与日本开战的可能性。他的假设是:“在不很远的将来也许有一个太平洋大战,我们也许可以翻身。”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中国必须下定决心,单独做几年“绝大牺牲”的苦战。他说:“我们只能期望在我们打得稀烂而敌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以有国际参加与援助。””(历程p50)因为当时中国国力弱,现代战争是凭工业技术实力而非人数取胜的,单凭勇敢是救不了国的,中国抗日需要外援。因此务实地爱国的胡适就任驻美大使之主要任务就是“怎样把美国卷入远东的战局是他使美的最大愿望”(历程p55)。这种务实原则是他和国内文人最大的区别“李国钦兄从祖国飞回,他说,“武人可算是尽了他们的责任,中国如不支,罪在文人“。此言可谓”一语道破“。”(日记七p124)。

 

智慧而自信地爱国阶段 (抗战中,尤其是担任驻美大使期间)

        1938年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都还处于绥靖主义的高潮之中(慕尼黑协定是19389月底签署的),对中国的卫国战争更加不可能到拔刀相助的程度。中国和中华文明对世界而言不仅是陌生的,更是受到鄙视的,尤其是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历来是专制国家,并不是自由世界的一份子。所以,中国驻美大使胡适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他得扭转几个世纪以来整个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为中国抗战争得最大的同情和支援。这首先需要他有对中华文明足够的自信,其次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诠释和传播,因为真正的政治演说不能闭眼撒谎,而必须站在事实的基础上以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演绎。本书中有两篇堪称是外交演说的经典:《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和 《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生活方式》。它们也激发了我重新认识中华文明,虽然我知道这两篇是以学术包装的政治演说。下面略作点评,请大家认真研读英汉双语全文。

        《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是1941312日胡适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演讲:

         1. “在这些历史基础中,我只想提三点:第一,一个彻底民主化的社会结构;第二,2000年客观的、竞争性的官吏考试甄选制度;第三,政府创立其自身“反对面”的制度和监察制度。你们可能已看出,我只指明了民主中国的制度基础而未包含其理论的或哲学的基础。我认为,制度既是哲学传统的产物,又是哲学传统的化身;所以,说明一种哲学传统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于历史上的制度去说明。”(p315)胡适提到的这三个基础都是西方在民主化之前所没有的,可以彰显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尤其是第一点非常好地回答了“中国是否能民主?”的“永恒问题”。最后一句则是用事实为古代中国缺乏民主理论做辩解(这是胡适在民主和中华文明两方面的知识局限,中国古代也是有民主理论的)。这里也有一个翻译错误“反对面”的英文原文是“opposition”,应该翻译成“反对党”。

         2. “在中国接触到西方国家的民主观念之前的诸多世纪中,中国村塾里的孩子们就在吟唱着这样的顺口溜: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学说的通俗诠释。“(p316)这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了,但作为对美国人的政治宣传是很好的,因为这意味着民主观念在古代中国是上到知识精英下到村里的儿童的全民共识。

         3. “汉帝国的创立者们起自下层贱民、包括屠夫、肉贩子、殡仪业者、街边小贩、村野农夫、其妇亦多出身贫贱。这是由平民建立的第一个、也许是最伟大的一个王朝和帝国。仅这一事实,就是中国民主传统的重要财富。” 美国人是很注重传统的,汉帝国作为第一个长命的统一帝国就是以后2000多年的必须遵循的先例。而就西方文明来看,当胡适用英文“by the people“(林肯的名言之一: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来说明公元前汉帝国之起源时,简直是个神话,因为西方在现代民主之前从未有过“by the people“。

          此演讲在同年42日也用于为美京妇女界的演讲中,非常受欢迎:“一千个座,没有一个空的”(日记七p451)。

       《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生活方式》是胡适于 1942323日在华盛顿的华道克利夫俱乐部的演讲。这个演讲的内容和《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差不多,但用了一个非常美国化的主线串了起来,这就是用中国人的民主和自由之生活方式来对比日本独裁和好战的生活方式。比如“基本上说,中日冲突的形态乃是和平自由反抗专制、压迫、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p360)英文原文是“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basically a conflict between the way of freedom and peace and the way of despotic oppression and militaristic and imperialistic aggression. p346)“the way of freedom and peace”用得多好啊。它把反侵略的民族主义属性的抗日战争立马提升到了捍卫普世价值的自由与和平的最高层面了,这就比单纯的国家间冲突更有正义性,也更能得到美国人的同情和支援。这种措辞只有真正理解西方文明和美国受众感受之后才能表达出来的,而不仅仅是精通英文。去年川普当选美国总统让无数精通英文的公知跌掉了眼镜,正是他们并不懂得美国人民的心。

          国内最近比较“仰慕“宋美龄在美国的演讲,但那是纯粹的政治演说。而胡适作为著名学者兼大使,他用学问支撑的政治演说有着无可替代的功用,因为这对社会各阶层而言更具有说服力,胡适才是真正的“男神”。

 

诚恳地爱国阶段 (重点在台湾时期)

         民国政府迁台后胡适转变身份成为一个体制内的自由派”,他是拥护蒋介石的但也作为自由派的领袖以改良原则推动在台民国的民主进步既考虑时局必须的统治手段也寻找可行的改革方式不过激也不迎合这时期可谓诚恳地爱国阶段,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19561010日:我们爱我们的中华民国,我们纪念他四十五年的多灾多难。他的灾难多半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努力不够,他的拯救还得靠我们人人苦干。”(日记八p451)。

           一方面他继续在美国正面宣传中华文明和中国的自由比如1956727今天做最后的演讲The World Importance of a Free China自由中国的世界重要性”(日记八p4411956729在寓中写明天的演讲题为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Confucianism 儒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传统”(日记八p443。另一方面也敦促民国政府的民主转型,从1951年写信给蒋介石劝他想想“国民党自由分化,分成几个独立的新政党”(历程p117),到1960年反对蒋介石三度连任总统。但是他和雷震等不同,他并不支持建立反对党而取代国民党:“我要劝告他们两点:一在时间上要展缓他们成立新党的时期不可急于组党,二我要劝他根本改变态度:第一要采取和平态度,不可对政府党取敌对的态度。你要推翻政府党,政府党当然先要打倒你了。”(日记八725)但是,他也为雷震案当面向蒋介石求情。

         这里我加几句题外话,台湾民主化其实最早最大的推手还是来自国民党体制内部和大陆迁台的自由派人士,创刊于1949年的《自由中国》就是其早期代表。这些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派,因为他们视民主为目标,而不是手段。民进党经过多年包装以后,把台湾民主化的功劳占为己有,本质上却是以民主为手段的台独目标,甚至是卖台媚日。这些年以来民进党的真实目的都逐步得到了验证。但他们能成功,也和国民党政府“慢一拍”有直接关系:他们不及早和诚恳地爱国派合作民主化,最终就被不爱国的独派抢到了政权和民心。

         胡适在雷震被重判之后也非常消沉,几近绝望,甚至完全颠覆了其以前对中华文明的价值肯定。本书最后一文《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中就非常明显地表达了他对中华文明的否定“我们也许必须丢掉这种没有理由的自傲,必须学习承认东方文明中所含的精神成分实在太少”(p483)“我认为我们东方这些老文明中没有多少精神成分现在,正是我们东方人应当开始承认那些老文明中很少精神价值或完全没有精神价值的时候了”(p484)。对比其驻美大使时期的演讲,真是判若两人,绝望之情令人唏嘘。

           他诚恳地爱这个国,而国却并不诚恳地待他。

          这点他和钱穆大不同,除了两人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理解的深度不同之外,胡适毕竟还是“美国人”,他参与政治活动太深且太过务实了,所以容易被眼前的成败而左右思想。而钱穆则不同,他是几近纯粹的学者,超然于现实世界而自立于悠长的历史之中,所以可以尽短期之人事,知长期之天命。我说他是真正的国师,因为我相信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其“一生为故国招魂”未必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实现,但必将在未来成真。等以后写钱穆作品导读时,我再详细讲。

 

2. 书中各文章的背景介绍

        人的思想因为各种内外影响也有“历史变迁”,胡适的思想变迁从前面的生平中已经可以窥视一二。同时因为演讲对象、环境、任务等的不同,胡适思想的外在语言表现也有所不同。但是,胡适毕竟是真诚的学者,即使是其政治演说也有纯真的书生本色,不撒谎捏造,绝不是那些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胡说八道的政治宣传。即使因民主志向受挫而在演讲中出现的偏颇意见也是其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为了准确理解胡适的思想,我就对本书中12篇文章的背景做个简要介绍。

 

Logic and Philospohy   逻辑与哲学

这是 1917年胡适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的导论英文版于1922年上海出版。中国当时因为辛亥革命理想的失败,思想界正处于低潮期。中华文明究竟往何处走是关键问题。另外一战的爆发和超乎预期的持久使得西方文明本身也收到了质疑,辜鸿铭对中国人大加褒奖的《中国人的精神》就是一战初期在西方颇为走红的作品。所以,借西方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继而能创一新文明正是他选择的出路。同时也有对外弘道的志向:“但愿它起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流派的作用!”(p19)他一直是对中华文明有足够自信的。

 

Has China Remained Stationary During the Last Thousand Years ?  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

这是19261111日胡适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主要针对当时西方对中华文明之偏见“中国文明在公元7世纪已经到了顶点了。”(p26)的反驳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中国的文艺复兴

这是本书中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是19337,胡适在芝加哥大学六次讲座的合集19345月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九一八事件已经爆发,内战却不止,中国陷入亡国之危机,胡适的演讲虽然还是学术性的,但已经融入了一定的政治外宣色彩:弘扬中华文明之优秀以对比日本文明之野蛮、勾勒中华文明融入自由世界之努力和必然成功。而当时之美国对远东的这场冲突的危害并不了解,对中华文明更加陌生。美国现代汉学研究的创始人费正清才26岁,刚刚为撰写博士论文而抵达中国。

 

My Credo and Its Evolution 我的信仰

此文选自1931年纽约出版的《Living Philosophies》(生命哲学)一书该书收集了22个当时著名的不同专业的思想家关于其信仰的介绍,包括爱因斯坦、罗素、胡适的老师-杜威等。胡适以自传体的方式刻画了中国人积极进取的人生,并以此彰显中华信仰的伟大。

 

Intellectual Preparedness   知识的准备

这是194065日胡适在Union College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当时二战已经爆发,胡适已经于1938年就任驻美大使,美国还未参战。

 

Historical Foundations for a Democratic China 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

这是1941312日胡适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演讲,美国还未参战,中国战场处于中日对峙阶段。胡适的首要外交任务就是要争取美国对日作战。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早在1935年出版并畅销美国,对中国人在美国的形象是有负面影响的(当然林是个人作家,并不承担国家公职人员应有的政治责任)。胡适关于民主中国的思路不是纯政治宣传,而是其认真思考后的结论,因为从其19401111日的日记中就可窥见了:“同周鲠生兄谈中国在世界上要算有做民主国家资格的,其资格有三:1.孟子以下,承认造反,承认革命,为合理。2. 自孔子的“有教无类”,到蒙馆里念的《神童诗》“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平等的精神最发达,社会也最无阶级。3. 自古以来,政治制度承认“谏诤”,即是承认“Opposition””(日记七p418)。

 

A Historian Looks at Chinese Painting   一个史学家看中国绘画

 1941116日胡适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演讲。这篇就学术而言,略有不足。胡适本人也觉得此演讲有些唐突:“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大胆讲中国画!今天满地结冰,汽车不能行,居然有人来听我这“外行”的“胡说”,一屋子全挤满了。”(日记七p435-436

 

China Too is fighting to Defend a Way of Life 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1942323日胡适在华盛顿的华道克利夫俱乐部的演讲,当时美国已经参战。中美联盟不仅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也是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自由和和平的生活方式。

 

Chinese Thought  中国人的思想 

此文刊登于194210月《亚洲杂志》,胡适已经卸任驻美大使,在美从事学术研究,但依然作为“学术大使”继续其弘扬中华文明的事业。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 in Chinese Philosophy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这是 19597月胡适在夏威夷大学的演讲,当时胡适已经返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反对蒋介石三连任,但蒋还没有修宪连任。所以,虽然民国政府对民主活动的打击日盛,但还没有影响到胡适对中华文明的信心。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 中国传统与将来

这是1960710日胡适在西雅图中美学术会议的演讲。虽然《自由中国》杂志和雷震等已经被政府密切监控,但还未被捕判刑。胡适对中华文明的看法还是积极的。

 

Social Changes and Science 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 

这是19611116日胡适在东亚区科学教育会议上的演讲。《自由中国》杂志已经被查封,雷震等民主人士也被重判。胡适当面向蒋介石求情未果。另外,其个人身体状况也不好,所以意志比较消沉,此文是本书中对中华文明最为否定和悲观的一篇。

 

3. 胡适的理念

         本书中我们可以留意胡适在学术、对外弘道、知识分子如何践行这三个方面流露出的理念,这对我们今日之中华文明复兴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术方面,胡适要跳出本文明系统而赞成文明之间互补而发展的,如他在《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前言》中所指出:“这一复兴的结晶看起来似乎使人觉得带有西方色彩。但剥开它的表层,你就可以看出,构成这个结晶的材料,在本质上正是那个饱经风霜的人可以看得更为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正是那个因为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的人文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 p151)任何文明的复兴都有赖于借助外来文明的新鲜动力来激活,因为每个文明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正如人一样,进步来自不断地向别人学习。这种思路已经和我们书院提倡的中华文明复兴的首要原则差不了,此时思想已经成熟了的胡适和他1918年提出用西方方法来整理国故有了明显提高。另外要注意,最后一句的翻译有个重要错误,英文原文是“by the touch of th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civilization of the new world”,中文应为“科学和民主的文明”。这个观点恰好和多年以后牟宗三提出的:“当前儒家的新使命-开新外王”为“今天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新外王,即是科学与民主政治。”(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10-政道与治道,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3p17)是一致的。27年之后他依然坚持这个理念并宽慰那些因为引入西方文明而迷失中华文明的担心:“革除淘汰掉那些要不得的成分,倒有一个大解放的作用;采纳吸收进来新文化成分,只会使那个老文化格外发扬光大。”(p475《中国传统与将来》)

         对外弘道方面,胡适坚持以西方能够理解并欣赏的理念写作和演讲,是为了真正起到弘道的效果,也就是真正爱国的效果,而不是以中国方式的外宣只为对内取悦蒋总统而已。比如他以爱情和婚姻比喻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初次接触,若能精心策划在前,而又巧妙驾驭于后,脾性各异的文明是完全有可能“一见钟情”;当然,此种草率的“爱情”也可能随着双方的深入了解而免不了闹“家庭纠纷”甚或演变成“离婚”。”(p170)一句“fall in love 的西式表达马上把文明的冲突变成了艳遇。还有前文中说过的“the way of freedom and peace”等等都是以受众而非顶头上司之文化习惯而设计的。

          知识分子如何践行方面,胡适有别于那些“主义派文人”,他推崇的是务实和责任。在Union College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有责任心的思考至少含有三个主要的要求:第一,我们有责任确证事实,考查证据;第二,如有差错,谦虚地承认错误,谨防偏见和武断;第三,愿意尽量彻底获致一切会随着我们观点和理论而来的可能后果,并且在道德上对这些后果负责任。怠惰的思考,容许个人和党团的因素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思考,接受陈腐和未加分析的思想为思考之前提,或者未能努力以致可能的后果来试验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等等,就是智识上不负责任的表现。

你们是否充分准备好了,来实践你们一生中最神圣的行动-有责任心地思考?“  p294)我们可以看到其反对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思考,也反对“政治正确”,反对知识分子装逼的态度,并且对公知提出了行为准则:成熟的公知是要对其言论负责任的。这个理念和德国的韦伯、法国的雷蒙-阿隆以及今天的美国索维尔都是一致的,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践行的基本原则,所以也是本书院对毕业生的要求,尤其在公知招摇过市的今天,更加显得重要。后三者的书,也在我们书院的书目之中,以后会一一介绍。

 

4. 书中的知识点

         书中知识点很多,我略举例一二。我把知识点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基本的知识,比如“从历史来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p181)等,这是以前不知道或未梳理的。

          二是可以由此延伸研究的向导类知识,比如“在鼓励学生赴法工作学习的运动中,数以千计的青年离开家庭,跑到一战后的法国去寻求新的教育和新的生活,却发现那里既没有工作,也没有职业,就那样被困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束手无策。他们中一些人请求家庭给他们汇款;还有些人就那样漂泊流浪着,最终成了激进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者”(p220 如果读者对最后一句的说法有兴趣,是可以延伸去研究的。

            三是可以结合自己过去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比如胡适批判1919的五四运动“从不知西方文明为何物的青年人,刊发了成百成千的谴责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提倡马克思主义、革命、工农专政的宣传册子。”(p179)我记得以前读过一文说当年巴黎和会宣布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给了日本之后,那些在北京战胜国游行中高喊“威尔逊万岁”的中国青年集体左转弯。西方文明确实有先天的缺陷,其给人类的灾难并不少于福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盘拒绝就是对的。而在今天,不少国人因为川普当选、绿教猖獗转而否定西方民主,其实也和百年前一样的犯错,而他们正是那些“从不知西方文明为何物的青年人”。所以,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就要避免重蹈百年前的覆辙,理智地取舍西方文明,使之为我所用。

          四是马上可以学以致用的,比如胡适提到蔡元培“认为宗教本质上是对美与高尚的本能爱好的产物,因而可以由一种普遍的美育来代替,美育训练将引导人们热爱自然和人类行为中美好的和高尚的事物”(p212)我的专业研究就是政教分离,也在准备写这方面的策论和书,所以这个提示对我而言是很实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注点,只要读书时上点心,对实际工作也有促进作用的。

            总之,如今快餐式阅读太过流行,表面看大家读了很多资讯和文章,其实都是一扫而过,没有实际的收获和积累,反而因为好像读过了就以为真的懂了。其实根本没有读通,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很不划算。所以,我是建议与其看那么多浮躁的资讯,不如踏踏实实定定心心地读通一本好书。即使有朋友对我说,你写那么长没有人看的,我还是要认真把该写的写完。

 

5. 作者的表达技巧

         这个和前面说的胡适非常懂得对外弘道是类似的。这里我举几个技术细节:胡适在《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的演讲中解释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何比较缓慢时是这样说的:“我们有时甚至于会认为近代欧洲走得太快了,大概正如英国人之常藐视近代美国人,觉得他们过分匆忙。然而,这种差别只是程度的,而非类的差别”(p29)演讲是在英国剑桥大学,这样的对比表达很有说服力。又如胡适讲鸦片战争:“这是中国首次败给欧洲列强。中国为战败付出了代价,但她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文明的国家,为了通商,或仅仅未来维持毒品贸易,就要诉诸战争?” p172)这是对西方批判的技巧,把政治控诉变成了无法理解,使得控诉反而更有力量。又如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最后的总结中,胡适这么说:“但我们回过头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变化的时候,不能不为之欢呼。这是中国文明在与西方的生活习俗相接触当中取得的最大收获。”(p224)这是“中国是牛市起步了,将来会更牛,大家赶紧入场吧”的文雅说法。

         另外,演讲要吸引人来听是第一步,一般而已总会有含有演讲主题的预告的,胡适在标题选择上也非常注意,书中的几个标题是非常具有号召力的。另外还有如:19401024日在纽约先驱论坛报论坛的演说:Saving Democracy in China(拯救中国的民主)(日记七415)和1941224日在Amberst College政治学会 China’s Fight for Freedom (中国为自由而战)(日记七p447)。               

 

6. 质疑

      每个人总有其知识局限,胡适也不例外,读书中有和作者商榷之处也可以深入研究一下的。比如胡适在解释日本为何西化比中国迅速而成功时候,列出三条理由:一是有强有力的统治阶层,二是该阶层是军事集团,三是日本传统的政治基础(p156)。我觉得这三条仅仅是技术原因,胡适并没有讲到日本文明的核心特征是根本原因。我认为日本文明就是追随型文明,它永远对准领先文明而调整自己的文明,过去是中国,现在是西方,将来还会是中国。又如胡适说“新中国未来的文学究竟应用何种语言呢?我的答案是:古文早已死亡,一个生气勃勃的民族根本不可能用一种已死的语言创造出富有活力的文学”(p185)。我不提倡完全复古,但是却也很喜欢古风歌曲的歌词,这种现代化了的古文。不能说现代白话文过于流行导致了文明的堕落,但我敢肯定,文绉绉的雅语如果流行必然带动文明的进步。再如胡适说董仲舒“试图创立一种以儒教为外衣的中国式的国家宗教”(p207),其英文原文是“found a state religion”(p120)。这个说法我极不赞成,不仅在事实上是错的,因为儒家不是宗教而是哲学,更加不是国家宗教,而是社会哲学共识;而且就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对儒家非常负面的评价,因为美国先民都是受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特别忌讳建立国教。

        质疑不代表读者就比作者高明,但术业有专攻,质疑作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试。

 

7. 延伸阅读

        这个因人而已,可以围绕作者展开,比如我自己很喜欢胡适,就看了其他作品,比如本文中引用的,《胡适日记》(很有趣的)、《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等。也可以围绕主题展开,比如台湾民主化的部分,我把存有还没有看的《自由民主的理路》(江宜桦,前行政院长)也看了看。当然,对于纯粹围观的书友,也可以看看台湾民视的《台湾演义-胡适》等视频作品。另外,维基上有很多可以展开的信息。

 

我们相识是这个世界的幸运。

 

欢迎关注“文明之道”书院 微信公众号 taoyun2017    

为中华文明复兴而读书!

 

Pour être informé des derniers articles, inscrivez vous :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