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blog
Editer l'article Suivre ce blog Administration + Créer mon blog

Pages

Publié par 陶赟

 

     大家好,现在播出《中华文明复兴讲话》系列第14讲:第二部分第四章: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是在5000年多样文化不断层层叠加而形成的,仍然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文明。

 “印度教包括了一神教、多神教、泛神论、万物有灵论和精灵崇拜。有能力的人只崇拜梵天,但如果他没有办法,还可以崇拜时母或者毗湿奴;如果依然没有办法,还有其他可以崇拜的对象。印度人把一切都放到了宗教里。” [1] 法国诗人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在《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一书中如此概括印度教的精神。印度教对多样化是宽容的,因为印度教把所有崇拜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之教徒都看作是印度教教徒,尽管其他人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比如佛教徒从不会认为自己也是印度教徒。

印度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但是其核心之印度教却是在公元八世纪才被确立为统治型宗教,而且还是得益于佛教的衰退,并借鉴了其他宗教的智慧尤其是早期的婆罗门教。但是,印度教也并没有阻止其他宗教的发展:比如锡克教是15世纪创立的新教,今天拥有了两千万信徒;印度还有1,8亿穆斯林占了14%的印度人口。事实上,印度教里有无数神灵,即使是外国人比如孔子、耶稣、苏格拉底都可以成为印度教的神,除了穆罕默德。印度人说:“印度教中的神就像恒河的沙粒一样多。”印度教允许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探求真理,甚至信徒自己也可以变成神。这种信仰模式和中华文明是有几分相似的。所以无论从印度教内部教义还是外部态度来看,多样化是印度教和印度文明的第一个特征。

这种多样化特征其实是印度被一系列不同外来文明征服的结果:从早期的雅利安人到穆斯林,因为从军事地理来看,印度是一块易攻难守的土地。每个外来征服者最终都落户成了新印度人,并且把他们的文化印在了印度文明里。因为印度人口实在太多了,所以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核心文明而不被外来文明所消灭。印度是唯一一个被伊斯兰教长达七个世纪的统治却依然保持了印度教为主体的文明。就其原因是人口太多,实在屠杀不完,毕竟穆斯林征服者还是需要大量被统治者和奴隶的,可以说人口优势是印度文明能够幸存的关键。不过,也因为印度人口众多,雅利安人就必须强化印度本土的种姓制度以分而治之,所以他们把印度土著即肤色较深的种族列在制度的最底层,而把肤色白的自己放在最高层,然后通过宗教洗脑及政治权力推进完成了种姓制度使之作为侵略者的统治合法化。今天的印度,种姓制度依然深刻影响印度社会,究其原因是宗教传统,而印度人又是特别虔诚的,根据前面第9讲里我说的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直到2015年依然有高达80%的印度人认为宗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看过阿米尔·汗的电影《我的个神啊》的朋友就很清楚宗教在印度社会的影响力的。所以,尽管面对如此不公平的种姓制度,印度人也很少反抗。

种姓制度是印度文明的第二个特征。在古代印度,它稳定了社会:虽然社会晋升变得不可能,但印度人却因为宗教信仰而顺从在他们的种姓阶级里。这和中华文明鼓励并用科举制度确保社会晋升而稳定社会的积极精神不同,印度是被动地稳定。印度文明把宗教的“出世”作为最高人生理想,自然就把要求社会晋升的雄心转变为对宗教的痴迷了。印度社会虽然不公正,但也保持了稳定。由此,所有提升执政和行政管理能力而建设一个真正国家的努力都变得不可能或非常消极。所以,从现代国家观念来看,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上的国家。印度的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它的精神和灵性文明。印度文明虽然有5000岁,但从心智而言,只是未成年的青少年,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刚刚诞生于1947年独立之后。所以,当有人说民主的印度为何比中国大陆差那么多时,其核心原因不是民主制度没有竞争力,而是印度本身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它又如何与一个统一建国4000年以上,拥有足够大帝国治理经验的中国相比呢?

另外,种姓制度也是底层印度土著皈依伊斯兰教的关键因素,因为伊斯兰教宣称所有人在安拉面前都是平等的。然而,这些新的穆斯林很快就失望了,因为便于融入印度社会,印度的伊斯兰教随后也建立了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冲突的第一诱因。尽管印度宪法禁止根据种姓的歧视,但它并没有完全清晰地废除整个种姓制度,它废除的只是最底层的“不可接触者”贱民阶层。然而在印度民主制度下,种姓制度的影响变成了另一种模式:政治竞争依赖于种姓,印度人往往投票给种姓而非政治纲领,尤其是在贱民及低阶种姓选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来应该消除种姓的民主,反而变成了政客们选举宣传来吸引同一种姓选票的工具:比如印度第三大党-多数社会党BSP(Bahujan Samaj Party)就宣称自己是印度80%低种姓人民的代表。种姓政党和宗教政党比如现在执政的印度人民党BJP(Bharatiya Janata Party)是印度今天政治文明的特征。

尽管印度文明丰富到能够容纳其他外来的文明,但却没有强大到可以把他们完全同化成本土文明的一部分。这和印度教的特征有关。每个外来文明都受到印度教的影响,但印度教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特点。在印度漫长的历史中,一系列新印度人不断在印度文明里留下他们的印记,但却没有消除原先的文明。印度教接纳了它们却没有完全改变他们。印度教内部因此也有很多教派如同基督新教和佛教一样。然而后两者的教派相当于有着同一个亲生母亲的孩子们,但印度教的教派则更像是一个父亲收养了很多孤儿在同一个大家庭里,孩子们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印度文明并不是一个中国或美国文明一样的大熔炉,而是一个多种文明层层叠加的大平台。这点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描述的地中海文明非常相似:“什么是地中海?数千种东西同时呈现。不是一个面貌,而是数不清的面貌。不是一个海,而是一系列的海。不是一种文明,而是各种文明一个叠加到另一个之上…混杂的地中海在我们的记忆中表现得就像一副紧凑的画面,如同一个体系可以一切都混合而后重新组合成一个奇异的整体。”[2] 然而,地中海文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明,因为它缺乏一个统治地位的核心,而印度文明有印度教为核心从形式上把所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统一在印度大地上。

由于哲学及宗教共识是形成一种国家文明的第一步,所以印度教就是建立印度文明并夯实作为国家的印度的基础。如果西方文明是基督教和希腊人文思想的妥协产物,中华文明依靠其强大的内核同化了一切,那么印度文明只是一个集成。所以,多样叠加成为印度文明第三个特征。

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实际的哲学及宗教共识,印度文明就依然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这种不成熟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印度既没有“书同文”,它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在印度有1600种语言,其中被宪法承认的就有22种,最大的印地语不过只有5.5亿人使用,占其人口比例40%,能讲英语的少于10%;也没有“行同伦”,比如宗教多元,甚至印度没有一部全国通行的民法,其民法是根据不同宗教和地区而各自确立的。因此可以说,不成熟是印度文明的第四个特征。

我在开头说的:印度文明是在5000年多样文化不断层层叠加而依然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文明,这既是对独立以前印度文明的一个总结,也是现代印度文明表现的起源。尤其是“在成长中”一词意味着当代印度文明与过去的重大区别:从消极转为积极而充满野心,印度人把构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获得世界的承认作为优先目标。他们希望与其悠久文明同等地位的国际待遇。这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有的印度政策。比如印度宪法非常细致,是全球篇幅最长的宪法,因为独立运动的精英们希望把宪法作为构建成熟国家的工具。又如尼赫鲁更重视能够提升科技实力的资本密集型工业而不是创造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 因为科技才代表了国家的现代化而不是就业。另如民族主义运动的崛起使得以印度教为核心的印度人民党取代了由甘地创建的更多元的国大党而成为了印度的执政党。对国防建设超出其经济实力的投入,以及核武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用来对抗潜在的敌人,也是民族崛起的必须。

正如2014年印度人民党赢得大选之后,莫迪说的:“我要让21世纪成为印度的世纪,这需要10年,不会太长。”,印度希望成为位于第一方阵的国际大国,它也在美国的支持下自认为是地区的领导者。然而,印度的野心超出它的实际能力:一是它的极少数精英层和绝大多数平民之间的能力相差悬殊,并不能有效协作支持一个大国;二是印度完全没有作为领导国家的经验,它太莽撞了,比如1962年和中国开战,半个世纪后又走在犯傻的道路上了。印度就像一个希望急于获得成人尊严的青少年,但它的言行依然显得如此青涩。

最后,宗教依然是印度社会的决定力量。100年以前,印度诗圣泰戈尔说:“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4]”。直到今天印度民族主义者还是把印度教作为手段来实现印度文明统一的工具。一个信息产业专家总结莫迪执政的第一年时说:“莫迪政府的登录名是发展,但密码却是印度教。”[5] 这给未来印度社会的宗教冲突带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前面说过,在今日用宗教手段来整合文明是一种倒退,因而很难获得成功,特别是对于印度这个多宗教的国家而言。作为三大独立文明中唯一一个只有宗教起源的印度文明,应当更多借鉴中华文明的世俗精神,才有可能早日跨入成年人的行列。

印度必然会在21世纪刻下烙印,但离他们的世纪依然相当遥远,只要印度的“书同文、行同伦”不能真正建立,印度文明就远远没有成熟,其国家结构和治国能力也无法支撑其野心。最威胁印度未来的不是外部的竞争,而是印度人故意制造外部威胁来加速国家意识的统一。印度人往往既幼稚又高傲,如果他们无法承认自己文明依然处于叛逆的青春期,那么他们将始终被自己不切实际的政策后果所反复打击。印度真正要做的是内敛的文明一体化,而不是莽撞的对外扩张。

 

虽然以上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这三种独立文明差异巨大,但从人文角度来看,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们在同一部电影里聚会: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个印度少年的传奇、美国的电影、华人导演。因为,不管其文明起源,人类文明终究是属于全人类的,而文明之间总有和平办法进行沟通融合的。

 

下次播出《中华文明复兴讲话》系列第15讲:第二部分第五章:日本文明

                   

谢谢收听,我们相识是这个世界的幸运。

欢迎关注“文明之道”书院微信公众号 taoyun2017   

为中华文明复兴而读书!

 

《中华文明复兴讲话》系列微信公众号的配图均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APP中的内容,对此表示感谢。

 

 

[1] 法语原文:La religion hindoue comprend monothéisme, polythéisme, panthéisme, animisme et cultes du démon. Celui qui le peut n’adore que Brahma, mais s’il n’y a pas moyen, Kali, Vischnou en sus ; s’il n’y a pas moyen, il y en a d’autres encore. Il a tout mis dans la religion. 作者译,所述三者是印度教中著名的神。选自:Henri Michaux (1899-1984), écrivain français d'origine belge, Un barbare en Asie, 1933

[2] 法语原文 Qu’est-ce que la Méditerranée ? Mille choses à la fois. Non pas un paysage, mais d’innombrables paysage. Non pas une mer, mais une succession de mers. Non pas une civilisation, mais des civilisations entassées les unes sur les autres…la Méditerranée hétéroclite se présente dans nos souvenirs comme une image cohérente, comme un système où tout se mélange et se recompose en une unité originale. 作者译,Fernand BraudelLa Méditerranée

[3] Edward Luce, 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 Anchor, 2008

[4] 泰戈尔,《人生的亲证》,宫静译,商务印书馆,1992,序言p. 1The Realisation of Life, 1921

[5] 英语原文The login name for the Modi government is development, but the password is Hindu. 作者译选自Madhav Godbole, Secularism India at a crossroads, RUPA, 2016, p. ix

Pour être informé des derniers articles, inscrivez vous :
Commenter cet article